滾動功能部件:發展中不能承受之輕
我國機床工具行業“十二五”期間的綜合目標很具體,比如:在2015年要實現工業總產值8 000億元;數控機床年產量超過25萬臺,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70%以上;全年出口額達到110億美元,其中機床出口占40%以上;全行業平均工業增加值率達到30%;全行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比“十一五”末降低10%;重點企業研發費用投入占銷售收入比例超過4%。而作為需要重點突破的薄弱環節之一的功能部件能否一償夙愿,這是個讓每一個熱愛這個行業的人都無法淡定的問題。
自2011年始,在經歷過一段“無以言語的幸福”式發展后,整個行業似乎坐上了時光機器,又回到了從前:發展減緩,更有敏感的企業已經感受到了即將面對的凜凜寒冬。2012年,我們在各個協會的理事會上聽到的最多的也是“如何過冬”這個話題。作為這個行業的媒體人,我們同樣很想知道答案。為此,我們拋磚引玉導入這一話題,期待更多關心支持這個行業的讀者和業內人士,一起來關注、討論、思考,為其“望聞問切”,找出一個理想的方案。
行“望聞問”,始知路長
事實上,我們最常從各類渠道看到、聽到我國大多數行業的總結之言莫過于“雖然近幾十年來我國某某產業有了較快的發展,但與當今世界工業國家的水平相比,依然存在明顯差距。”正是有了這個“明顯差距”的存在,已取得的成就所帶來的欣慰之情亦明顯打折,此消彼長所帶來的沉重感,使國人不得不感嘆“仍需努力”。就我國滾動功能部件行業而言,這樣的評價言如其實。
在綜合為整個功能部件企業分類后,從它們出身“背景”來看,可分為國有企業(如南京工藝、漢江機床、博特精工、大連高金、JCS精密天工等 )、民營企業(如啟東潤澤、深圳威遠、浙江麗水DLY等)、中外合資企業(如高新凱特等)。據統計我國固定資產達到1 000萬元以上的功能部件生產企業有70多家,占全部生產企業的10%以下。
都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這個家大而化之到企業,“經”難念如故。企業還不夠大的時候,要考慮怎樣才能更好生存;企業做大后,又要考慮如何才能做強;企業隱隱成為排頭兵的時候,責任和擔子亦隨之而來——振興民族工業是共任。在這個可說是漫長的過程中,每個企業就像闖關者一樣每過一關都會遇到一道尤其深重的坎,跨過來了則收獲滿盈,跨不過來則頹靡不振。為此,本刊記者拮取其中幾個企業為例,通過他們負責人來行望聞問。
南京工藝,總經理兼總工程師汪愛清認為印象深刻的那道坎莫過于當時面臨繁榮市場,公司是集中精力抓住眼下的市場還是投入很大精力去搞技術研發。市場和技術研發雖然不是對立存在的,但當力有未逮或有輕重緩急之分的時候,做出正確的選擇是至關重要的。
代表北京機床研究所的JCS精密天工,副所長兼JCS精密天工董事長的王曉林認為,如何跳出窠臼、真正實現產品轉型升級是公司的最大的那道坎。百折不饒地糾結在低檔產品競爭、目不斜視目光所及之處唯見一處方圓是不可取的。
博特精工,董事長兼總經理李保民則從整個行業談這道坎,他認為,我國的功能部件行業對機床行業的依賴性太強是個很根本的問題,如何擺脫這個掣肘,特專并舉、全面發展是公司的那道坎。生存環境得以改善,畸形得以矯正,企業方能健康持續發展。
采訪完功能部件行業幾個排頭兵企業的負責人后得出:從發展現狀而言,我國滾珠絲杠、數控刀架、數控系統、電主軸等數控機床功能部件雖已形成一定生產規模,但僅能滿足中低檔數控機床配套需要。衡量數控機床水平的高檔數控系統、高速精密電主軸、高速、高精度滾動功能部件、數控動力刀架等還依賴進口。在我國滾動功能部件行業這塊土壤上,有著得天獨厚優勢的國有企業尚且如此,其他企業可想而知。
切診定計,才有未來
雖然各自遇到的問題不同,際遇亦不同,但是這些年來借助的主要機遇則十分相似——契機起于國家的“十一五”、“十二五”規劃以及與之相關的“專項”承擔。南京工藝藉此得以將技改目標明確,在“大型、高精、高速”方面獨具特色。JCS精密天工由此跳出了既有格局,向高速、高精高檔絲杠和特種絲杠發展。博特精工也藉此做了很多實在的事情,如提升配套水平和工藝手段、引入先進管理制度以及注重專業人才培養等。
在現今市場日漸疲軟、企業競爭不單靠技術和質量、強手林立的今天,要想振興民族品牌是真正的任重而道遠。通過對幾位負責人的采訪,可以感受到他們深切的憂患意識以及迫切想要謀求突破的期望。
他們認為,為今之計在于:從國家層面上來說,不能再像以前那樣整機和功能部件發展脫節,厚此薄彼。國家政策規劃的支持對企業來說不啻于強心劑和定神劑,而企業為此可做的也絕不是等靠要那么簡單。這一點,從已付諸實踐的系列“專項”可知其效。
從行業角度來說,針對產業基礎薄弱、力量分散且小等問題進行整合。這種整合,不只是功能部件行業內的整合,還是功能部件行業與其他行業的整合;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式的整合,而是取長補短集中力量的整合。
從企業角度來說,要學會“潛心做事”,去掉浮華、去掉浮躁,真正沉下心來打好基礎、練好“內功”。思想觀念和模式的轉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穩健、踏實的作風才是靠譜的。
從個人角度來說,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優秀的人才就好比一條鲇魚,“鲇魚效應”對一個行業的技術創新、行業升級的帶動作用是顯而易見的。要發展,最寶貴的素來是人才,在日益競爭激勵的當下,引進個別人才只是杯水車薪,各企業自己去培養專業人才、留住人才才是正道。
自2011年始,在經歷過一段“無以言語的幸福”式發展后,整個行業似乎坐上了時光機器,又回到了從前:發展減緩,更有敏感的企業已經感受到了即將面對的凜凜寒冬。2012年,我們在各個協會的理事會上聽到的最多的也是“如何過冬”這個話題。作為這個行業的媒體人,我們同樣很想知道答案。為此,我們拋磚引玉導入這一話題,期待更多關心支持這個行業的讀者和業內人士,一起來關注、討論、思考,為其“望聞問切”,找出一個理想的方案。
行“望聞問”,始知路長
事實上,我們最常從各類渠道看到、聽到我國大多數行業的總結之言莫過于“雖然近幾十年來我國某某產業有了較快的發展,但與當今世界工業國家的水平相比,依然存在明顯差距。”正是有了這個“明顯差距”的存在,已取得的成就所帶來的欣慰之情亦明顯打折,此消彼長所帶來的沉重感,使國人不得不感嘆“仍需努力”。就我國滾動功能部件行業而言,這樣的評價言如其實。
在綜合為整個功能部件企業分類后,從它們出身“背景”來看,可分為國有企業(如南京工藝、漢江機床、博特精工、大連高金、JCS精密天工等 )、民營企業(如啟東潤澤、深圳威遠、浙江麗水DLY等)、中外合資企業(如高新凱特等)。據統計我國固定資產達到1 000萬元以上的功能部件生產企業有70多家,占全部生產企業的10%以下。
都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這個家大而化之到企業,“經”難念如故。企業還不夠大的時候,要考慮怎樣才能更好生存;企業做大后,又要考慮如何才能做強;企業隱隱成為排頭兵的時候,責任和擔子亦隨之而來——振興民族工業是共任。在這個可說是漫長的過程中,每個企業就像闖關者一樣每過一關都會遇到一道尤其深重的坎,跨過來了則收獲滿盈,跨不過來則頹靡不振。為此,本刊記者拮取其中幾個企業為例,通過他們負責人來行望聞問。
南京工藝,總經理兼總工程師汪愛清認為印象深刻的那道坎莫過于當時面臨繁榮市場,公司是集中精力抓住眼下的市場還是投入很大精力去搞技術研發。市場和技術研發雖然不是對立存在的,但當力有未逮或有輕重緩急之分的時候,做出正確的選擇是至關重要的。
代表北京機床研究所的JCS精密天工,副所長兼JCS精密天工董事長的王曉林認為,如何跳出窠臼、真正實現產品轉型升級是公司的最大的那道坎。百折不饒地糾結在低檔產品競爭、目不斜視目光所及之處唯見一處方圓是不可取的。
博特精工,董事長兼總經理李保民則從整個行業談這道坎,他認為,我國的功能部件行業對機床行業的依賴性太強是個很根本的問題,如何擺脫這個掣肘,特專并舉、全面發展是公司的那道坎。生存環境得以改善,畸形得以矯正,企業方能健康持續發展。
采訪完功能部件行業幾個排頭兵企業的負責人后得出:從發展現狀而言,我國滾珠絲杠、數控刀架、數控系統、電主軸等數控機床功能部件雖已形成一定生產規模,但僅能滿足中低檔數控機床配套需要。衡量數控機床水平的高檔數控系統、高速精密電主軸、高速、高精度滾動功能部件、數控動力刀架等還依賴進口。在我國滾動功能部件行業這塊土壤上,有著得天獨厚優勢的國有企業尚且如此,其他企業可想而知。
切診定計,才有未來
雖然各自遇到的問題不同,際遇亦不同,但是這些年來借助的主要機遇則十分相似——契機起于國家的“十一五”、“十二五”規劃以及與之相關的“專項”承擔。南京工藝藉此得以將技改目標明確,在“大型、高精、高速”方面獨具特色。JCS精密天工由此跳出了既有格局,向高速、高精高檔絲杠和特種絲杠發展。博特精工也藉此做了很多實在的事情,如提升配套水平和工藝手段、引入先進管理制度以及注重專業人才培養等。
在現今市場日漸疲軟、企業競爭不單靠技術和質量、強手林立的今天,要想振興民族品牌是真正的任重而道遠。通過對幾位負責人的采訪,可以感受到他們深切的憂患意識以及迫切想要謀求突破的期望。
他們認為,為今之計在于:從國家層面上來說,不能再像以前那樣整機和功能部件發展脫節,厚此薄彼。國家政策規劃的支持對企業來說不啻于強心劑和定神劑,而企業為此可做的也絕不是等靠要那么簡單。這一點,從已付諸實踐的系列“專項”可知其效。
從行業角度來說,針對產業基礎薄弱、力量分散且小等問題進行整合。這種整合,不只是功能部件行業內的整合,還是功能部件行業與其他行業的整合;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式的整合,而是取長補短集中力量的整合。
從企業角度來說,要學會“潛心做事”,去掉浮華、去掉浮躁,真正沉下心來打好基礎、練好“內功”。思想觀念和模式的轉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穩健、踏實的作風才是靠譜的。
從個人角度來說,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優秀的人才就好比一條鲇魚,“鲇魚效應”對一個行業的技術創新、行業升級的帶動作用是顯而易見的。要發展,最寶貴的素來是人才,在日益競爭激勵的當下,引進個別人才只是杯水車薪,各企業自己去培養專業人才、留住人才才是正道。
2012年是整個機床工具行業較為低迷的一年,延伸至各個具體的行業,所遭遇的影響不一而足,或有停滯不前,或有不進反退,或有一枝獨秀的。像是又走到了一個迷茫失措的路口,但那只是像是,也只會是像是,透過這陣陣痛苦與希望的迷霧,我們很期待這個行業來一場嬗變。
來源:中國機床網
上一篇:國內企業推出新型滾珠絲桿以滿足市場需求
下一篇:中國五金滾珠絲桿產業的市場發展趨勢
相關內容
暫無留言!
評論信息